位置栏目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首页新闻  学院新闻

我院高功率密度电源芯片与W波段接收机芯片亮相VLSI 2025

发布时间:2025-07-01阅读次数:10来源:微电子学院New


  2025 Symposium on VLSI Technology and CircuitsVLSI技术与电路国际研讨会)于68日至12日在日本京都召开。我院程林教授课题组论文“A 16-24V to 1-1.8V 1.187W/mm3-Power-Density Hybrid DC-DC Converter Featuring Inductor Current in Σ-Fibonacci Region for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Applications”与胡诣哲教授课题组论文“A 0.184 mm2 W-band Single-RTWO-Based Subharmonic RX Achieving 3.72 dB-NF and I/Q Mismatch 0.8 deg in 22nm CMOS”被大会收录并受邀作口头报告。两项成果分别展示了我院在电源管理集成电路设计方向以及毫米波集成电路设计方向的重要进展VLSIISSCCIEDM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器件领域里知名的三大国际会议之一,也是展现IC技术最新成果的橱窗。


论文1–高功率密度电源芯片:

  面向无人机的大转换比电源芯片领域,我院程林教授课题组针对现有双通路混合架构存在电容数量多、依赖大感值电感的问题,提出一种寻找最低电感电流边界的设计方法,以此减少电容数量并最大程度降低电感电流;此外,引入分压开关电容网络降低电感电压摆幅,实现电感均值电流与纹波电流的同时降低,由此构建一种同步优化直流电阻与交流电阻损耗的多相位混合DC-DC转换器,解除对高饱和电流、大感值这类大尺寸电感的依赖,提供了当前唯一一款功率密度超过1W/mm3的芯片级DC-DC转换器方案。

  该成果以A 16-24V to 1-1.8V 1.187W/mm3-Power-Density Hybrid DC-DC Converter Featuring Inductor Current in Σ-Fibonacci Region for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Applications”为题由论文第一作者、我院博士生季逸超在大会Switching Regulators专题作现场汇报,程林教授担任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安徽省集成电路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大力支持。

1第一作者季逸超博士在大会Switching Regulators专题作报告

2大会Switching Regulators专题主席与汇报人合影:季逸超(右一)


论文2–W波段接收机芯片:

  针对W波段接收机的设计难题,我院胡诣哲教授课题组联合合肥中科微电子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提出采用基于旋转行波振荡器的次谐波混频器结构,通过单一旋转行波振荡器提供次谐波混频器所需的多相位LO信号,极大降低LO泄漏和直流偏移,显著改善链路性能和稳定性;同时,通过引入轻微的结构不对称和“捆绑式”IQ失配校准,彻底解决旋转行波振荡器的模式模糊性,在极大简化控制复杂度的同时精准实现IQ相位校准。研究成果显示,该设计在W波段实现低噪声、低功耗,高可扩展性,性能领先国际同类研究,展现出显著的集成和工程应用价值。

 该成果以A 0.184 mm2 W-band Single-RTWO-Based Subharmonic RX Achieving 3.72 dB-NF and I/Q Mismatch 0.8 deg in 22nm CMOS”为题由论文第一作者、我院博士生邓俊程在大会Sub-THz TRXs专题作现场汇报,胡诣哲教授担任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合肥中科微电子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资助,同时得到了安徽省集成电路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大力支持。


3第一作者邓俊程博士在大会Sub-THz TRXs专题作报告


4论文作者合影:胡诣哲教授(右一)与邓俊程(右二)


微电子学院


上一篇:下一篇: